早期诱发方法谈之一:激发兴趣 安徽含山司氏23代孙 司有和 “激发兴趣”,指的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。这是早期诱发模式的第一步。 因为兴趣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。爱因斯坦说过: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”就是说,如果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,就会自觉地去学习。所以,家庭教育只能从兴趣入手,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,而不能采用强制的手段。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,正常人都有自己的兴趣。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,不是他有没有兴趣的问题,而是应该有什么兴趣的问题。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学习知识,为将来的成长奠定基础,所以“早期诱发”模式中的激发兴趣,强调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。 激发兴趣需要解决两个问题:一个是激发的方向,一个是激发的方法。 激发的方向,应该是孩子的发展方向,就是我在《早期诱发模式的操作步骤》第二步中所说的“方向”。因为理科、工科、文科、艺术等各门学科的内容不同,在激发兴趣时涉及的具体内容就不一样,激发时不能一概而论。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孩子,你整天给他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并不合适。一个内向、不好说话的孩子,你非要送他去学钢琴也不合适。 激发兴趣的方法很多,由于帖子的文字篇幅有限,不能全部介绍,下面我就结合我的家庭教育实践,给大家介绍一种最常用的方法:好奇法。 好奇心是大部分小孩子都具备的心理品质。而强烈的好奇心,会促使孩子对好奇的对象产生兴趣。我在家中对孩子教育时,就从这一点出发,注意在引起孩子的好奇心。因为我确定了孩子选择理科方向比较合适,所以在激发孩子好奇心时,我都是选择身边的科学知识来进行,以求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。 比如,坐火车时,我问东子:“车窗外的树怎么往后跑?” “因为车子在往前开。”东子回答。 “那你再往远处看”我说“远处的树是往后跑?还是往前跑?” 不看则已,一看孩子就糊涂了,远处的树怎么会朝前跑呢?整个大地看上去好像在围绕一个看不见的轴在转动,东子好奇地看着我:“爸爸,这是怎么回事?” 东子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,我就给他解释这其中的原因。 再比如,在教东子学自行车时,我问:“我要把一个箱子从外屋推进里屋,这摩擦力是好是坏?” “不好,推起来费力。”东子回答。 “那自行车轮子跟地面的摩擦力是好是坏?”我接上去又问。 东子回答不了。我解释说:“自行车后轮和地面的摩擦力向后,那么它的反作用力就是向前,推动自行车往前,所以人在车上踩脚踏子,就可以往前行驶。” “那这个摩擦力是好的了。”东子说。 “不全是好的,前轮跟地面的摩擦力就是不好的了。” 东子又好奇地看着我,…… 还有,那是1980年的暑假,东子和妹妹都还在小学。一天下午,兄妹俩围着我在问这问那。突然他们指着墙上一个圆圆的光斑,问:“爸爸,那是怎么回事?” “你们说呢?”我没有直接回答。 “太阳反射过去的。”兄妹俩都抢着回答。 “是怎么反射过去的呢?”我又问了一句。 两个孩子愣住了。 “是这个小桌子!”东子抢了先。他大概是看到光从窗户进来,照在小方桌上。 “不对!桌子是方的,那是圆的。”妹妹反驳说。 “五斗橱的镜子是方形的,那也不是了。”东子看看屋里,除了小方桌外,只有五斗橱有太阳光。 妹妹就到处找圆的东西。她发现只有妈妈梳头用的镜子是圆的,可它又不在阳光里,于是就犹豫地问:“是这个镜子吗?”东子一听,伸手碰了碰镜子,墙上的光斑立即动了起来。父子三人都笑了。 “那圆镜子的阳光是从哪里来的呢?”两个小家伙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发出来。 我就一边解释:照到五斗橱镜子上的阳光,反射到圆镜子上,再反射到墙上,就成了这光斑,一边用两块镜子做了几下多次反射的试验。 我紧紧抓住这次机会,立即拿来一个脸盆,往盆里放了一枚5分硬币。然后让孩子向后退,一直退到刚刚看不见硬币的地方站定。这时,我按住硬币向脸盆里倒水,倒着倒着,兄妹俩喊起来:“看见了,又看见了。”我告诉他俩,这是光线折射的结果,并趁机介绍了一些光学知识。兄妹俩顿时对光学产生了兴趣,我说:“你们好好学习,将来进了中学就可以学到这些内容了。” 类似的实例很多。回到乡下时,带孩子们爬山钻溶洞,看钟乳石,然后讲山、讲古迹;和孩子进城时,在公共汽车上,有位子也不坐,带着东子站在最前面,看司机如何开车;平时洗衣服在洗衣机排水、水流流出旋涡时,我就把孩子喊过来看,再用手指在旋涡中心的空洞处试试,告诉孩子那里的确没有水,然后再给孩子讲龙卷风形成的道理…… 身边到处都是科学,随时遇到随时讲,孩子并不感到这是专门在教育他。而实际上我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,终于使孩子产生了对科学的兴趣。 此外,给孩子推荐科普书,讲少年大学生的故事,也都是激发兴趣的方法。 2010-02-23
该帖子被siyouhe在2010-2-23 11:36:38编辑过 该帖子被siyouhe在2010-2-23 11:37:49编辑过 该帖子被siyouhe在2010-2-23 11:39:06编辑过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