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| 注册
中华司氏论坛、团结姓氏兄弟、振我家声、兴我中华!
中华万家姓 >> 中华司氏论坛 >> 司氏源流 >> 浏览主题 版主:|司衍忠
 
 司氏企业   家教沙龙   人生感悟   地理信息   司氏字辈   新闻公告   司氏源流   司氏家谱   司氏名人   司氏寻亲   艺文赏析  全部分类
  主 题: 【司姓郡望考】中华司氏望族发祥地--顿丘 已阅:2750 / 回复:0(楼主)

【司氏郡望考】中华司氏望族发祥地--河南顿丘
  
       你对本文的不同意见和见解或不当之处,敬请在在中华司姓网司氏论坛的本贴内发表。
       权责声明:
       作者:司元礼 版权所有;不经本人同意,不得转载。

       【词解】据《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》顿丘县:
  汉置,晋为顿丘郡治,北齐郡县俱废,隋复置顿丘县,五代晋废,故城在今河南省清丰县西南二十五里。
  东晋侨置,清初改国新昌,又改清流,即今安徽滁 县治。
  南朝宋置,今阙,当在山东境。
  南朝宋置,南齐因之,今阙,当在江苏旧徐州府境。
  南朝宋置,后魏因之,今阙,当在山东旧充州府境。
  南朝宋置,后魏置因之,今阙,当在山东旧济南府境。
  后魏置,今阙,当在安徽境。
  东魏置,北齐废,故治在今安徽宿县北二十里。

    顿丘地名及所在。顿丘这个地名,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》“氓”中,“ 氓”是《诗经》中的名篇,描写了一女子与“士”相恋,结婚以至被遗弃的经过。诗中涉及到的地名“送子涉淇,至于顿丘”、“淇水汤汤,渐车帷裳”、“淇则有岸,隰则有泮”三句。这里的淇和淇水,毫无疑问是指当今淇河。诗经中涉及的顿丘,既为两晋时以此为顿丘郡治所的浚县古顿丘。
    《三国志。魏书。武帝纪第一》载有:“(曹操)年二十,举孝廉为郎,除洛阳北部尉,迁顿丘令。” 载之史册的诸多史籍中,都提到了顿丘这个古城和除洛阳北部尉,迁顿丘的记载。 另据《,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 第一 》集解皇甫谧曰:“在位七十八年,年九十八。”。皇览曰:“颛顼冢在东郡濮阳 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。顿丘者城门,名顿丘道。” 。《春秋地名考略》:“古顿丘约在浚县之境,内黄之西,故繁水先经顿丘而后及繁阳也。”《禹贡锥指》:“顿丘故城在今浚县西”。都说明了古顿丘在今河南浚县。如今顿丘古城已不存在,谨存古城遗迹。
    司氏与顿丘。据《左传》上说,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司成。在《通志·氏族略》上记载,司姓是郑国司臣之后,望族出于顿丘。又根据《姓氏考略》的考证,司氏(作为单姓“司” ——作者注)的最早繁衍中心,是古代的顿丘。最早得姓于两周时期,以官得姓,距今已有近2800余年历史。
    司氏与司马。《尚友录》上说,程伯休父在周担任司马,周天子赐以官族,得姓司马,(公元前1121——公元前249),另据《程姓源流考》:周宣王(公元前823——公元前789年)之时,重黎的裔孙程伯休父入朝为大司马,后又因克平徐方(即周之薛城,故址在今山东滕县东南薛国故城遗址)之地,立有军功,被封于程邑(今陕西咸阳市东,又一说今河南洛阳市东),赐姓为司马氏。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后司马分姓,有的简化为单姓司。从程氏源流、司氏源流以及姓氏研究的各种典籍中都明确记载了这一点。且我司氏史籍记载的适用楹联中,开篇第一适用了“姓启司马,望出顿丘”,这又充分了说明了我司氏与司马氏的渊源关系。姓氏当今已成为识别姓氏宗族的特定符号,正如我们炎黄子孙是一家,不能再统一到炎黄的姓氏一样,现在司氏与司马氏也不能混为一谈。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司氏郡望。据浚县信息港介绍,司姓在浚县不在大姓之列,也不为当地土著姓氏,可见因蝗灾水患,战争与瘟疫,司氏族人外迁者居众。 另按历史上的古代曾经使用过地名“顿丘县”的地域来看,包括了当今司氏集中居住的苏鲁豫皖四个居住大省,居住司氏族人占司氏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。因此,我认为,司氏统一沿用古地名“顿丘郡”作为唯一的的郡望,是合理的,是族人能普遍接受的。
    若从“三皇五帝”(三皇是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。五帝为少昊、颛顼、高辛、唐尧、虞舜)论起,司氏源于人文始祖黄帝,为黄帝之孙,五帝之一的 颛顼(为黄帝之子昌意所出。)裔孙。司氏从上古时期即得姓。作者认为:姓氏研究学者对于司姓起源持完全割裂认识地观点,值得商榷。


作者:司元礼 (2009/9/15 12:59:06)   回复此贴


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,请 登录 注册 发贴.


当前在线:共13人 会员0人。列表: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  游客查看全部(13)位游客 +
本论坛网络实名:中华司氏论坛  执行时间:3,570.3 毫秒
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,与 中华司氏论坛、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
Copyright by www.10000xing.cn   中华万家姓   天驷文化
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